医学生如何面对新医学的困惑?看看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同学们怎么说。

作者:冯陆

初入大学时的回忆,充满了新奇和未知。有人说大学生活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其实偶尔也会有迷茫。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2020级外科博士生黄博文告诉《医师报》记者,最难的应该是“敢问路在何方?”不敢问,不知道怎么问,不知道问谁。医学生要学很多专业知识,学术生涯很长。有看不完的课本,看不完的试卷,做不完的实验。到不能换的药,不能写的病历,不能帮的内窥镜。

如今,在严峻的疫情和国际形势下,对于他和很多学生来说,目前最现实的问题是,一些重要的科研试剂需要从国外进口,只能通过国内各个省份才能到达实验室。物流的封闭控制使得一些核心实验无法进行。如果实验室位于中高风险区,随时可能被封锁,实验室辛辛苦苦培养的细胞和动物不能及时处理和饲养,可能直接导致医学生的毕业设计泡汤。

医学生们如何面对初涉医学的迷茫?来看看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同学们怎么说
医学生们如何面对初涉医学的迷茫?来看看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同学们怎么说

另一方面,北京协和医学院2020级内科硕士薛告诉记者,面对沉甸甸的书,他会很迷茫,甚至身边的人也会因为选错专业而懊恼。医学生要学习很多专业知识,毕业后还要面对学科训练。学科训练结束后能否留在自己喜欢的城市和单位,也是一度让薛担心的问题。

医学生们如何面对初涉医学的迷茫?来看看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同学们怎么说
医学生们如何面对初涉医学的迷茫?来看看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同学们怎么说

疫情之下,临床治疗很难开展,科研也有很大阻力。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面临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转变。

还好他们是医学生。或许是因为,作为医学生,他们更了解生理和心理的医学知识,他们总能更好地应对自己的“烦恼”。

“我给自己找了个例子。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敬业的人,作为导师,让我对未来的规划更有信心。”黄博文说。

“我明白有情绪很正常,尤其是负面情绪。我会分析引起负面情绪的事件,然后尽力而为。就算我真的解决不了他们,我也问心无愧。”薛说:

能够自我调节的大学生是幸运的,而更多的大学生可能因为无法解决自己的抑郁和焦虑而做出错误的选择和行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调查结果显示,18.5%的大学生有抑郁倾向;4.2%有很高的抑郁风险;8.4%有焦虑倾向。

据短视频平台统计,2021年短视频网站心理问题等关键词的搜索指数将增长900%,同时抑郁、焦虑、心理咨询师等关键词也将有不同程度的大幅增长。表明2021年,人们更加关注心理健康相关问题。

如何为大学生“解惑”,进入社会前需要做哪些心理准备?近日,《医师报》记者采访了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雷秀雅教授。

track=”36″>

医师报:雷教授,您长期从事大学生心理工作,您能告诉我们目前大学生群体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雷秀雅教授:大学生心理抑郁发作率比一般人群要高。呈现出来的抑郁程度也相对较高。另外还有与年龄不匹配的人格发展,即人格不成熟。

抑郁方面的主要表现,就是大学生遇到挫折,抗压能力低,没有策略应对,就会产生极高的自我攻击,比如自虐、自残、自杀等行为。或者脱离正常生活,处于退缩状态。人格方面的问题,多表现在人际关系。过度的敏感引发人际关系困扰,导致无法正常交流。

医师报:那么出现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雷秀雅教授:一个因素就是,时代的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包括家庭教育背景、文化环境等,传统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者即家庭、社会、学校没有给孩子更多的心理成长机会,从未教会大学生如何抗压。或许我们给年轻人提供了很多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和环境。但是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对独立性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关注偏弱。

第二个因素就是,生理发育原因,比如前额叶的成熟影响着情绪,额叶的生理发育最完整的时期约是25岁,大学生刚好处在一个即将成熟又未成熟的阶段,所以出现了抗压能力比较弱,情绪反应比较激烈的状况。

医师报:我们采访了一些大学生,他们有的人因为学业年限太长而担忧,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雷秀雅教授:研究生招生数量比较少的时代,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并不突显。但是现在研究生心理问题和本科生并不相差太远。研究生有培养的指向性,即研究型人才,而大学生处于综合能力培养的阶段。后来逐渐有了专硕和学硕之分,既有研究又有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国家扩招后,研究生数量增加了,但是国家并未降低对培养质量的要求。现在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回查率每年都在提升。大批不具备合格毕业能力的研究生,被揠苗助长,导师的压力也非常大。普通大学生尚且如此,对于科研学业非常重的学生而言,学习年限和任务并非主动选择,而是被选择,不读不行。必定要读完五年、七年,对吧?那些学习能力稍弱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应激状态的心理问题。

所以大学生在做选择的时候,需要冷静和严谨。专业选择初期跟人格特质关联不大,但是读研阶段,人格特质跟专业的关联性比较密切。

医师报:学生们步入社会之前,需要做哪些心理准备?

雷秀雅教授:步入社会之前的心理干预或者调整,也是心理健康研究的一块重要内容。对于医学生未来职业的特殊性而言,他们将来会经常与疾病打交道,与患者相处,利弊皆有,但是医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缓解心理压力。通过调研,北京市医学院校大学生风险事件率、自杀率并不高,这是我们看到的乐观的一面。而清华、北大等综合性高等学府,风险事件发生率偏高。

作为医学生,当他们遇到烦闷,是如何解决的?让我们来看看他们自己的解决之道吧!

黄博文tips:笃定方向,努力奔跑

1、给自己寻找一个榜样,想象自己成功实现的画面。所以每一个学生,都需要一个榜样,可以是自己的导师,或者自己崇拜的人,这样才有清晰的人生规划,从而少走许多弯路,更好地去适应大学生活。

2、选择医学之路,需要情怀。但有时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很大,一时没办法靠情怀去缓解,我会通过旅游、摄影等方式放松自己,感受山间的风、海角的浪。所以第一,热爱自己的专业,第二,去做些自己喜欢的事,从而在枯燥的学习生涯中取得平衡。

3、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挫折与挑战,困难大家都有,你只管努力奔跑,如果因为客观原因实验难以开展,那么试着去挖掘前人做过的科研数据,争取得出新的结论,也是一种收获。

4、即使实验达不到理想结果,也不要因为这一次失败而对自己产生过多的质疑,客观看待事件,分析原因,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坏的一面,就有好的一面,要学会从中寻找转机。

薛同学tips:笨鸟先飞,接受自己的情绪

1、在选择专业之前,要对专业有初步的了解。之后要有大概的目标和规划,对比自己的条件,明白自己欠缺什么。提前规划提前准备,“笨鸟先飞”也是一个重要策略。

2、适当出去走走,有余力的时候参加学校社团组织的活动或者科研项目,可以调整自己的学习节奏,同时开阔眼界、锻炼各方面能力。

3、多读书,多思考,能帮助我们在看到新闻以及评论时不会人云亦云,而是通过现象看到本质。

4、明白有情绪很正常,尤其是负面情绪,避免产生针对“负面情绪”的负面情绪,才能避免受情绪左右。剖析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对引起情绪的事件进行评估:是不是一定要解决?我能不能解决?如果不解决或者解决不了会有怎样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否可以接受?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解决的结果与付出的代价孰轻孰重?——尽力而为,即便真的解决不了,也问心无愧。

5、科研上遇到问题,要和导师多交流。要意识到,课题组是一个团队,大家不是在孤军奋战;和亲友等信得过的人交流,也会得到一些启发。

6、每个人都会面对毕业压力,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差的打算,降低期望值,有时反而生活会给我们惊喜。

相关推荐